朱元璋故事:他如何从一个乞丐成为大明王朝的缔造者?

朱重八何许人也,他就是后来名垂千古的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取名叫朱重八呢?因为当时在元朝的统治之下,非官职的汉人是不允许起名字的。他家几代人都是农民,没有正儿八经的名字,一般按出身日期来叫唤。朱元璋的父亲叫朱五四,爷爷叫朱初一,老太爷叫朱四九,再往上叫朱百六。

往上数三代都是贫农,朱元璋家到底有多穷呢?

朱元璋从小就给村里的地主家放牛,为了解决温饱他不得不这样做在他十七岁那年,老家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旱灾,颗粒无收,他的父母和哥哥相继被活活饿死。他去求当时在手底下干活的地主刘德,为父母求得一个葬身之所,但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地主并没有帮助他,在父老乡亲的帮助下,才得一埋身之地葬了父母。

这次旱灾他命硬,熬了过来,在走投无路之下选择去当和尚,因为寺庙里管饭,不至于饿死。初来乍到的他,在寺庙里受尽了大家的欺负,什么脏活累活都让他干,扫地上香,洗衣做饭, 但即使是这样,能吃口饭的日子也没过几天。两三个月后,寺庙里就出了规定,由于口粮紧张,除了主持和管事的以外,所有的僧侣要出去化缘,自食其力。无奈之下,朱元璋开始了三年颠沛流离的乞讨生活。但也就是这三年,将他从头到尾武装到了心灵,这也是他称帝的关键

青年朱重八开始为期三年的化缘乞讨生活,也正是这乞讨的这三年,让青年朱重八见了世面,开阔了眼见,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也让他成为一个武装到心灵的战士,长期的困难生活,最能磨砺一个人的意志,很多人在遇到困难的后,要不就怨天尤人,怪别人不给机会,怪老天爷不垂怜,要不就索性开摆,得过且过。还有一些人虽然不得不对生活和命运低头,但是他们那颗不愿屈服的心可从来没有过一点服输的念头,他们相信只要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就一定能博得一丝生机

很显然朱重八就是这样一种人,很显然他也成功了

与此同时,上天终于给元朝送来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当时元朝命令沿岸十七万劳工修河堤,当时的各级腐败到极点的官吏十分的兴奋,首先,想想皇帝拨的修河工款是不是可以克扣一笔,民工的口粮是不是也可以克扣一笔,万事俱备只欠拨款,啥事不干获得巨款,反正黄河再怎么都淹不死那些朝廷官吏,这时候王朝更替的老朋友来了,宗教神学,民工们挖到山东时,他们从河道下挖出了一个一只眼睛的石人,背部刻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于是开始人心思动:公元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第一个举起了反抗元朝统治的大旗

自古以来,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当朝廷吧普通人当成奴隶欺压,当“奴隶”的愤怒和不满超过了限度,当他们连活下去都成为一种奢望,那么反抗就是唯一的道路,反抗是为了生存

看似强大的元王朝开始犹如风中残烛一般,那纵横天下无敌手的蒙古骑兵也不复当年之勇,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起义之火渐起燎原之势

此时的小朱重八还在寺庙里边敲着钟,从种种迹象来看,他也并没有任何参起义军的企图,其实也能理解,在古代起义对于普通人来说是要冒风险的,基本上就是死罪,有些书籍将小朱重八起义故事描写的让人哭笑不得。在这些版本里,朱重八还在外过着食不果腹的乞讨生活,一听到起义的消息,可能正在一家人家里乞讨,听到这个消息立马飞奔回寺庙,接着急匆匆地加入了起义军。这可能是后书为了更好的符合他的身份给编造的一个故事,试想一下换做是你,你作为一个正常人,在做一个随时可能就要掉脑袋的决定,你会轻率的就做出决定?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这可是建立大明王朝的明太祖呀

小朱重八做出的决定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他还在寺庙中不断干着枯燥无味的脏活累活,但这枯燥无味的生活却在不就被战争打破了,更为可笑的是,打破这种生活的不是起义军,而是元朝贪污腐败的官吏,在那动荡的时代,每一场战败不只是军事上的失利,更意味着可能面临上级的无情惩罚。面对这种压力,一些生活奢华、从未真正踏上战场的元朝官吏选择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出路。他们对待手无寸铁的平民如同对待真正的叛军,无差别地处决,只为给上层领导展现他们的“效率”。这简直就像用大锤去砸一颗蛋,虽然毫不费力,但极为过分且无意义,元朝的崩溃,部分就是因为这些丧失人性、只顾自保的官员。从这个角度看,元朝的消亡与其内部的腐败确实是分不开的。这个时候一封信改变了他的命运,用一个时髦的说法“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了”当年的玩伴汤和给朱重八送来了一封信,字里行间满是对朱重八的希望,信中内容提到自己已经在起义军中获得千户的职位,并希望朱重八能与他并肩作战。朱重八沉静地阅读,他的目光深邃,仿佛想要透视信中每一个字背后的真实意图。一时间,过去的记忆、现在的情势和未来的选择,在他的脑海中快速交织。然后,他决定将这封信静静烧毁,不留半点痕迹。对于朱重八,历史书籍中的描述往往带有某种英雄化的色彩,似乎他天生就有一种不屈不挠的英勇。但真实的朱重八,可能与那些描写差距甚远。他可能像我们中的许多人,有自己的疑惧和迷茫。朱重八的生活并非始终风光,他曾因元朝的统治失去了至亲,经历了人生的低谷。这些经历肯定让他心有余悸,但他深知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生存本身就是一种挑战。

当朱重八面对选择的时候,他必须权衡每一个决策的后果。如果选择反抗,那就意味着与强大的元朝为敌,这绝非一个简单的决策。朱重八明白,一旦决定投身于反抗,那就没有退路,开弓没有回头箭,但有时候,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让他太过犹豫。就在他犹疑的那一晚,他的师兄跑来告诉他,有人打算出卖他。似乎是命运的嘲笑,让他无路可退,迫使他面临人生的大选择。

朱重八终于被逼上梁山,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使其无路可退,最终朱重八在听从了周德兴的算卦结果后(“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选择了造反这条路,故事就从这里正式的开始,而汤和也成为朱重八的第一个战友也是唯一一个陪朱重八走完这条路的人

朱重八去投奔在濠州城的汤和,而此时的濠洲城被元军包围了很久,眼看就要守不住了,这时在元帅府的郭子兴听闻手下的人前来报告说,抓到一个奸细,而这个奸细自然是我们的主角朱重八了。

郭子兴感到好奇,都快被元军打进城了,还有来投军的,元帅府内,烛光摇曳,那暖黄的光晕中,郭子兴坐在高台的主位上,银甲闪耀,目光如刀,划过一片幽冷的暗影。

朱重八被铁链捆住,两名士兵扶着他走进大厅。他的步伐显得有些沉重,但目光却是坚定而冷静的,仿佛他对于即将面临的命运已经早有预料。

郭子兴斜倚在椅上,用一种玩味的眼神打量着他,接着轻蔑地说:“看来真有这么个傻子,知道我们元军即将攻破濠州城,竟还敢来。不过,没关系,待会就送你上西天。”

朱重八抬头,与郭子兴对上眼,不显惧色。那一瞬间,郭子兴感到了一种异样的压迫,仿佛对方的眼睛深处隐藏着什么秘密。

朱重八的嘴角挑起,微微一笑,轻轻地说了一个字:“哦。”

这简单的一个字,却如同一块重石打入湖中,激起层层涟漪。大厅内,众人都微微愣住。他的这个“哦”中似乎包含了许多的含义——是对命运的接受,是对自己信仰的坚持,还是对郭子兴的一种蔑视。

郭子兴的面色变得阴沉,他能感受到朱重八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特殊的气场,这使他不得不重新评估这个“奸细”。

在这一刹那,朱重八并没有表现出恐惧或者慌乱,他的平静、冷漠甚至带有一丝玩味,仿佛在告诉郭子兴:“来吧,我等着你的动手。

郭子兴不敢小看这个人,很明显这是一个吓不倒的人,于是郭子兴仔细问了朱重八的来历,得知朱重八就是他的部下汤和介绍来的,才明白朱重八真是来投军的,并把他放在自己身边做亲兵,后来朱重八展现出他惊人的才能,骁勇善战,计谋无双,还很讲义气,有危险第一个上,在当兵两个月后就被提拔为九人长,这是他的第一个官职。

朱重八作为郭子兴的亲兵长,还是十分的称职的,他不像其他的士兵,他从不贪图财物,每次获得战利品就献给郭子兴,得到赏赐就给士兵,逐渐在士兵们和郭子兴眼中的地位重要起来,也就在此刻,从这起步朱重八将自己的名字改成立朱元璋,所谓璋,是一种尖锐的玉器,这个朱元璋实际上就是诛元璋,小朱重八把自己比作成诛灭元朝的利器,而这一利器正是元朝统治者自己制造出来的,而朱元璋确实也做到了,在今后的二十年里,元朝将活在属于朱元璋的阴影之下

不久后,朱元璋已经升任军队中的总管,这个职位就相当于一个企业的会计,后来也在军队中娶了一个老婆,他就是明朝第一贤后马皇后,(如果说朱元璋后来有滥杀大臣之嫌,那么马皇后就是以仁德著称)

按照故事剧情发展朱元璋应该在郭子兴的帐下能够安稳地发展

可是上天既然选中了你朱元璋,又怎么会让你这么舒服呢,濠洲城内,权力的波涛汹涌,像一头觉醒的猛兽,随时都可能发威。郭子兴被绑架的消息像闪电般划过城内,所有人都感到震惊。朱元璋站在城楼上,看着那些争权夺利的人们,心中的怒火沸腾,他决定亲自去赎人。

与孙德崖的对峙,朱元璋展现了他的果断与智慧。孙德崖坐在高高的椅子上,手捻胡须,表情得意。但在朱元璋那寒冷如冰的目光与锐利的威逼利诱下,他的傲慢被打破,终于点头放人。

朱元璋从那些短视的统领中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如果他继续留在这里,他的才华和抱负只会被压制与束缚。郭子兴的眼中,隐藏的嫉妒与恐惧,使得朱元璋更加警觉。当郭子兴利用一个小小的机会将他关押,朱元璋心中的火焰燃烧得更为旺盛。

马皇后(郭子兴的义女),那个眼睛清澈,如同碧水的女人,为他出面求情。朱元璋看到了她眼中的担忧与不舍,也看到了她的坚强与智慧。他知道,她是他的坚强后盾。

当郭子兴同意朱元璋的出征请求,他那张脸上露出了放松和高兴的神色,好像卸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但他并不知道,这正是朱元璋与他的差距所在。朱元璋的大计划刚刚开始,他的霸业,如同激流勇进的江河,一旦启动,绝不回头!

时年26岁,朱元璋得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他的眼界也不再是滁州,而是整个天下

上期说道朱元璋奉命带兵出征具有元朝重兵把守的定远,郭子兴或许就没想着朱元璋能活着回来

来到定远,他手握军旗,战鼓激昂,先是带领手下将士攻克了坚固的定远,每一场战斗都是他那无匹的智谋与军事才华的完美结合。战场上的他,身披铁甲,驾驭千军,目光如炬,威震四方。随后的怀远、安奉,含山,虹县,他们似乎都只是朱元璋前进道路上的小小驿站,他与他的军队如同狂风暴雨,所向披靡。

在军事上取得辉煌胜利的同时,朱元璋也没有忘记自己的根,他回到家乡钟离,那里的风土人情使他的思绪漫游。在这里,他不仅招募到了一众武艺高强的将领,更有如周德兴这样的智者为他指点江山,替他揭示命运的奥秘。当徐达这样的军事天才出现在他的面前时,朱元璋眼中的光芒几乎可以穿透夜空,他知道,这是自己建立大业的得力助手。

不久,众多有才之人纷纷投奔他,他们看到了朱元璋身上的那种独特的光芒,知道跟随他会有一个不一样的未来。当朱元璋再次踏入濠洲时,他已经是领头羊,身后跟随的近七百人中,有那24名才华横溢的将领和谋士。朱元璋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决与果断,他决定只带走那24名精英。这个决策的背后,是他毒辣的政治眼光和远大的抱负。而这24人,后来都成为了大明帝国的中坚力量,与朱元璋共同书写了历史的辉煌篇章。

朱元璋又再次来到定远,在一个驴牌寨的地方收编了三千人的部队,后来在横涧山通过武装夜袭打败了横涧山部队的主帅缪大亨,于是朱元璋的部队变成了两万人,也就在这次过后,朱元璋的手下终于有了一支精兵

此时还收获到两位良将冯国胜冯国用两兄弟和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

夜幕降临,天空被一片浓重的乌云遮住,星星隐约可见。营房内,一个大火盆中的火焰噼啪作响,映出朱元璋沉思的面容。火光在他眼中跳跃,为他刚毅的脸庞添加了几分柔和的光彩。

就在这时,李善长轻轻掀起帐帘,缓步走了进来。他看到朱元璋正坐在火盆旁,袍子微微卷起,手中捏着一根木棍,轻轻拨弄着火焰。

“元帅,寒夜,火前思考?”李善长微微一笑,试探性地问。

朱元璋抬起头,轻轻点了点头,示意李善长坐下。“是的,晚风凛冽,火焰温暖。人,总是在这样的夜晚,更容易被历史的故事所触动。”

李善长静静地听着,仿佛明白了朱元璋的心思,轻轻地说:“秦朝乱时,汉高祖刘邦也是百姓出身。他的豁达大度,知人善任,只用了五年,就让天下归心。”说到这,李善长意味深长地看了朱元璋一眼。

火光将两人的影子映在帐墙上,伴随着李善长的话语,朱元璋的眼中闪过一道坚定的光芒。他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影子,紧接着李善长的言辞,心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刘邦可以,我朱元璋又岂不能?”

朱元璋在占领滁州这个进可攻退可守的险要之地后,他的麾下谋士如云,兵强马壮,哪一年他才二十六岁,那一年他的眼界不再是小小的濠洲,也不再是小小的滁州,而是整个天下!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